相信很多人在手机上都安装过各种各样的相机类 APP,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处理照片的需求,不过这仅仅停留在软件层面。在硬件方面,传统的单反、微单和卡片机实时分享照片的速度远不及手机那么便捷,相机在形态上也大同小异,而且这种形态已经不太能适合人们的生活场景。
比如晚上去吃夜宵或去 KTV,怎么才能拍出一张质量高的照片?传统相机和手机拍出来的照片都受制于光线和角度。即便是专业的单反,在自拍或朋友聚会等场合使用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来自深圳的 3db 硬件团队设计了一款适合普通用户的相机,能适应任何光线和角度,通过 WiFi 实时从相机传送到手机,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拍照和分享的需求。创始人朱继志告诉雷锋网,它能从硬件端自动实现后期处理照片的能力。
普通用户需要一款怎样的相机?
3db 团队在设计这款相机的时候,希望能将它的学习成本做到零。在产品定型之前机身上有 5 个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太复杂,而且多一个键的操作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门槛;除了电源键,与用户交互次数最多的是电源开关和充电接口;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最后在整个机身上只保留了一个快门键。
在成像方式上他们是这么处理的:把电影在打光、处理光线、制作、调色的过程简化成一个模型和产品,通过算法处理之后就可以呈现出电影画质的风格。这就意味着用户在拍照后不需要做任何后期处理,在硬件端实现自动化修图。
总得来说,他们在产品上的思路上非常清晰:
- 一键操作,拍照过程非常「傻瓜」,零学习成本;
- 不管是夜景或逆光,都能保证成像的质量;
- 照片的价值在于分享,他们解决了从相机到手机上(通过 WiFi 和 APP)实时的分享问题;
- 可更换镜头。
目前这款相机适配 M4/3 的镜头,其他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更换,这主要是满足部分专业人士的需求。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可能用处不大。
既然是一款面向普通大众的产品,可能还需要在设计上更多考虑普通用户的使用感受,比如便携性。这款产品在形态上不同于传统相机甚至显得有些「另类」,怎么避免让它成为一款小众产品可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背后的技术支持
相机有三部分关键的器件:镜头、传感器和成像引擎。镜头负责光学的汇聚;传感器负责把光学变成电子信号;成像引擎负责把电子信号变成图像。3db 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成像引擎(又称图像处理引擎),它是整个相机的核心,决定了相机拍照质量的好坏。
常见的成像引擎有佳能 DIGIC、尼康 EXPEED、索尼 Bionz、松下 Venus 以及奥林巴斯 TruePic,但他们从来不卖成像引擎。朱继志告诉雷锋网,成像引擎的技术门槛比较高,这也是他们的核心优势。
实际上,研究成像引擎是一件很费力的工作,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光线的变化都会是一个单独的场景,除了不断丰富特征库及对应的算法之外,还需要平衡各个场景取到相对优秀的成像,而在这一过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这款相机目前还在小范围的公测,预计将于明年量产上市。
雷锋网:既然用户不用在意拍照的光线和角度,那是怎么做到你提到的「电影画质」?
朱继志:电影大片都喜欢在复杂的光线下去拍,因为在光线复杂的情况下画面会有层次感、纵深感和立体感,我们团队做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
专业摄影的照片都是要经过后期 PS,通过人工调试让照片看起来接近于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而我们做的工作可以看做是这些后期处理变成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算法和场景的适配都是自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被复杂的光线、层次感还原出来。
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大量调试、调校,在不同光线、场景下做组合,使拍摄出来的照片与眼睛看到的比较接近,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我们目前只做到了 70 分。
雷锋网:这款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大小只有 400 KB 左右,会造成照片细节上的丢失吗?拍出高质量的照片,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高质量就等于高分辨率呢?
朱继志:我们设计产品的初衷是方便普通用户将照片分享到移动互联网。所以在图片的压缩、大小以及手机屏幕上都做过优化,因为现在 90% 的人都是通过手机查看被分享出去的照片。
像素只占画质的 20%-30%,还有很多其他的权重,我们不是通过提高像素或参数的方式来提高画质,而是通过提高颜色的还原程度、光线的明暗程度来提高画质。
本文转载于雷锋网
2015-07-20 21:11 30楼
嗯 很不错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