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你有多久没有听到过这款产品的消息?好吧,答案不重要,毕竟早在2012年,虎嗅就曾刊发过“飞信悼文”。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早已经是一款死掉了的产品。日前,一些手机用户收到了中国移动发来的信息,称,”短信转飞信将于6月30日下线,届时终止提供服务,自2016年7月起不再收取月功能费。”有媒体将其解读为飞信将停止服务,默认了飞信的寿终正寝,于是,自然而然的,有人开启了回忆模式,有人开启了吐槽模式。
先正个视听:“短信转飞信”只是飞信的一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到对方的飞信PC端。据说是“因为的使用人数较少,所以此次关闭了这个功能。”
哦,还没死。不过此番这个存在感刷得也是尴尬。2015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2014年12月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有的人活着,它已经死了。”嗯。
还是帮你复习一下。
飞信,是中国移动与2007年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它成功打通了手机与电脑,你可以在它的pc客户端中输入短信内容, 然后选择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点击发送,及时对方不在线,也能收到你的信息,而且还不用花钱。它甚至有点微信的意思——手机上安装飞信后,基本上就能实现网络聊天了。在那个发短信都掐着条数,数着字数的年代,很多人将其称作是省话费的利器。按照北京晚报的说法,在鼎盛期,飞信的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也有9000万。
看到,今天的讨论中有人将飞信的衰败归结为生错了年代。太早了?太晚了?
飞信诞生前的2007年,大家聊天最常用的是两样东西,一是QQ,一是短信。然而QQ,毕竟是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时候,大家也并非永远在线,有时候消息没接到就不小心错过了一个未来,而短信的话.....老实说,太烧钱。飞信的出现,简直可以说踩在了最好的时间点上——只要功能上得以满足,暂时还没人在意用户体验这件事,“凑合用”赛高。这当然不是一个会长久的状态,于是在2012年,微信、手q等一系列新兴聊天工具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以“我忍你很久了”的姿态迅速倒戈。
而在2012年的那篇悼文中,作者夔蒽将飞信的过气归结于运营商,一手好牌给打烂了,主要是四点:
1、狭隘的移动用户优先原则
从2007年到2012年,整整5年,飞信才实现了其他运营商号码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开放注册。试想,5年的时间,飞信丢掉了多少用户!2012年,微信都起来了,还有飞信什么事儿吗?你开放有什么用呢?难道你们当初认为移动用户会以彼此之间可以用飞信而感到骄傲么?用户使用软件前还得辨别联系人是移动还是其他运营商旗下的用户,是有多麻烦又有多招人烦?想想看Gmail就胜在能管理诸多账户,中移动贵为500强却连这点肚量都没有。那么商业头脑该有吧?抢占用户转变盈利思想不会么?无语。
2、版本粗糙,基础功能与创新皆不足
界面已经不用多说什么了。“飞信表情”、“手机动漫”移动你敢不敢再农业重金属一点?还有仿造MSN的界面。每一个功能和其他互联网产品相比都象是小孩随手画出来的玩意儿,简直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这种所谓的“创新”实在是令人悲催。
再说说基础功能吧。和QQ在网上即时联系不同的是,飞信可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以短信形式发送消息到好友手中。本来是一优势功能,结果用户却常被发送速度搞得异常崩溃,欲哭无泪。经常短信对方收不到,回信自己也收不到,或者明明没有挂在PC端上,在登录到客户端的时候却忽然收到了。
3、资费混乱
短信回复飞信收钱还是扣流量?客户端登录呢?搞不清楚。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和我聊飞信,飞信通信费居然高达二十元人民币,等到查询的时候才知道短信费和GPRS流量同时扣?!对运营商的诟病实在无力吐槽了。
4、针对用户群单一,流动率快
知道飞信的多是学生,这是为什么?中国移动在推广飞信的时候找准了学生这个团体。这本来是正确的。因为一批批学生出学校后要是能持续使用飞信那么用户定是有增无减,而且随着当初毕业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也会连带着他们使用的工具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可惜,年复一年,飞信都只对学生进行宣传,什么“一个班级一个飞信群”,等到学生走出校门也不管了。中移动放着那么多优质用户都不开发,只拿学生做试验,看起来还是没下决心发展飞信这款产品。
但其实,这个拥有“最好的政策支持,最粗的大腿,最广泛的用户基础,最早的风口”的项目,你可以把它所有的失败归结于四个字:“大公司病”——“层级过多和官僚体系限制了运营商的创新,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创新。一级级的审批完成,黄花菜都凉了。”
腾讯科技曾报道,中国移动正在考虑“废掉”飞信,将其并入到融合通信业务中(简称RCS),不过由于旗下互联网公司迟迟未能开展工作被一直搁置至今#并不意外。而据知情人士透露,飞信接下来将升级为“和飞信”,最终并入到RCS中,目前还在进行中。
嗯,飞信还没死,但并不妨碍我们进行了一个怀念。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