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

NruanNruan评论1.7W

苹果是一家科技公司。 这句话摆在最前头总觉得有些可笑,但今年这个时节,我却不得不把这句话撩在最前面。 因为风气变了。几年前苹果还能在工业设计、新功能、新变化上抢先一步。而今年,碰瓷式营销的乐视砍掉了3.5 MM 接口,糊里糊涂的一加没有补上实体 Home 键,大批量双摄像头宣扬着他们技术创新的主权,至此苹果的技术创新似乎崩盘了。

所以我需要在文章的开头重申,苹果是一家科技公司,因为如果你不抱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接下来的文章,那么很有可能,你将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1.马达的艺术

我们先从 iPhone 7上的这颗 Taptic engine 马达开始说起。

许多人认为 iPhone 7 上最大的创新在于 Home 键,它改变了苹果从一代开始就遵循的物理 Home 键设计,使用户体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而在我的眼里,iPhone 7 的创新,在于马达。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

苹果在 iPhone 7 上采用了一颗新的大尺寸 Taptic Engine 马达,这件事并不一般,因为这颗马达的占用面积可以多塞下 500 毫安的电池,甚至使整个机身再轻上 10 克,但苹果没有选择这么做。

在 iPhone 6s 之前,苹果大部分采用的是 ERM 振动马达,也就是常说的转子马达,这种马达成本低廉,振动效果单一,在早年诺基亚的塑料机型上常常会有马达一震,整个机子都要散架的感觉。

苹果这几年一直在钻研马达技术,在 iPhone 6s 上采用了新式的 Taptic Engine 线性马达,并在 3D Press 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时给人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iPhone 6s 的马达很灵敏,可以发出响应和回弹速度都极快的特殊振动效果,这就像从过去一辆刹车和加速都不怎么好的老爷车换成了一辆 4 缸的涡轮跑车,从这可以看出,Taptic Engine 采用的线性马达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模拟真实触感。

而 iPhone 7 上采用的这颗新 Taptic Engine 除了尺寸变大,功率上也有了变化,你能很明显的感觉到 iPhone 7 的振动要来的更有力量。

苹果和瑞声科技、日本电产在马达上肯定是下了血本的,但是最终新 Home 键的反馈效果依然还是不如实体 Home 键,无论是模拟效果还是舒适和准确度,都还差了点火候。

同时对于老 iPhone 用户来说,这种适应成本非常高,可能在使用的头两天你会经常误触到 Siri 语音识别,也可能多次操作才能完成指纹解锁。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 iPhone 7 的振动反馈像和女朋友啪啪啪,那么新 Home 键给你造成的反馈快感更像是是由臀部产生,而不是直接接触的摩擦产生。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

由于新 Taptic Engine 马达依然放置于靠近金属壳背板的位置,我们可以横向的和 Apple Watch 以及 MacBook 的马达进行对比,iPhone 7 线性马达在尺寸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覆盖的振动面积明显比上两者要大的多,同时手机的内部电路元件也会对振动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相比于 Apple Watch 以及 Macbook,iPhone 7 的振动效果明显弱上不少。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3

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 iPhone 7 的振动体验效果依然远好于目前所有采用非实体按键的安卓机。

那为什么我要说这是马达的艺术?

因为 iphone 7 的新马达开放了 API 接口。

我们回到 iphone 7 的设置菜单里,会看到在声音与触感菜单中有一个新的按钮。

系统触感反馈,为系统控制和交互提供触感反馈。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4

这意味着什么?

iPhone 7 重新定义了振动的含义,它不再只是手机信息提醒的一种辅助方式,而是成为了系统交互的一部分。

在搭载了 iOS 10 的 iPhone7 上,你下拉通知栏,上滑快捷方式,调整闹钟时间,缩放图片,首字母查找联系人时,全部提供了振动反馈,并且他们振动的方式都不相同,同时有些还会和扬声器同时工作达到仿真效果。

调整闹钟时间时,系统会发出老式钟表的转轴声并且 Taptic Engine 会伴随有哒哒哒的快速回弹反应,并与时钟的拨表惯性保持一致。

查找联系人时,Taptic Engine 提供了慢速回弹对准首字母的振动反馈,告知你是否精准点按。

而开放的 API 接口在一些应用上也已经得到体现,比如在调用了苹果内置联系人首字母查找方式的微信中,只要你进行首字母联系人查找,它就会提供和原生应用一样的振动反馈。

iPhone 7 的这次马达创新,给了未来手机交互方式一种新的畅想,通过跟深层次的振动和喇叭反馈,能完成许多更加拟真,更加低学习成本的交互方式,这会给手机交互带来一次大的改变。

iPhone 7 的马达已经做到了现今马达反馈的顶级水准,但很可能对于过去使用 iPhone 的老用户而言,它依然缺乏可靠感,同时 Taptic Engine 离我们想象中的触感,依然还有差距,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 Taptic Engine 的赞美,毕竟它让一个在手机里留存了十几年的老零件获得了新生。

2.续航

在过去长达 2 年的时间里,iPhone 的续航成绩在整个手机圈一直像是一种标准刻度。

在它续航之上的所有机型都属于优等生,在它续航之下的则属于差等生。

这一次 iPhone 7 Plus 的续航测试,依然按照我过去一惯的测试方法,对比机型为 iPhone 6s Plus。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5

轻度 3 小时使用:3 小时 QQ、微信间歇使用,网易新闻间歇使用,网易云音乐后台播放

重度 3 小时使用:1 小时炉石传说,1 小时优酷视频,1 小时网页浏览

手动设置:联通 4G,WIFI 常开,关闭所有通知消息,屏幕亮度自动

从测试结果来看,iPhone 7 Plus 的续航有了一些轻微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低功耗操作,比如微信、网页浏览、音乐播放时,会比 iPhone 6s Plus 更省电,而在重度应用比如游戏、视频播放时,则和 iPhone 6s Plus 表现相当。

苹果在发布会上所说的续航相比 iPhone 6s Plus 提升一小时,更多的是基于 A10 在低功耗应用下的控制表现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重度手机用户,那么会感觉到 iPhone 7 Plus 的续航相比旧款机型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如果你是一个轻度用户,iPhone 7 Plus 则能让你每天再多撑 1-2 个小时。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6

在整天的使用模拟后,iPhone 7 Plus 最终剩余电量百分之 21,对于我这种中度用户来说,iPhone 7 Plus 这个表现还是不错的。

不过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是,在芯片制程没有优势,电池容量被越拉越远的情况下,iPhone 7 Plus 的续航表现已经很难再作为 2016 年智能手机的续航标尺了,当对手都在进步的时候,你的维持现状就是退步,对于 iPhone 7 Plus 的续航表现,只能用平庸两个字来总结。

3.双摄

关于 iPhone 7 Plus 所采用的双摄技术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重点来比较一下相对于 Note 7,王牌对王牌之间到底谁更胜一筹。

(关于 DCI-P3 与 sRGB 的色彩控制之争并不在摄像的讨论范围之内,最终的成像效果以输出到 Macbook Retina 屏幕的效果为准。)

大部分样张都是在晴天日光充足的室外拍摄的,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两者的水平算的上旗鼓相当。

第一张红花的样张中,两者的色彩表现上差别很大,iPhone 7表现浓艳,色彩饱和度高,并且整体观感更加透亮,但两者在白平衡,细节表现上都非常强力。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7

同样的蓝天,两者的输出画质都非常稳定,iPhone 7 Plus 更偏向真实风格,而 Note 7 对于蓝色还原更加的激进。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8

在这张树阴的样张中,两者的表现非常接近,除开 NOTE7 锐利度稍高,无论是在树阴的细节,甚至包括色彩的控制上,两者都相差不多。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9

而且更有趣的在于,即使是在夜间成像上,两者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以这张弱光下的图片为例,无论是光线控制,白平衡,噪点控制都非常接近。从参数上来看,光圈较大的 NOTE7 由于有进光量的优势采用了更短的曝光时间, iPhone 7 则延长了曝光时间来增加进光量。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0

而两者实际拍照的差别更体现在一些隐性方面。

1.Note 7 对焦速度更快,在一些切换对焦的场景中,Note 7 几乎察觉不到对焦过程。

2.iPhone 7 Plus 的夜间成像更加稳定,NOTE7 在一些暗光环境下容易出现跑焦的情况。

3.iPhone 7 Plus 重新夺回了第一的宝座。

为什么重新夺回宝座?因为双摄。

在 iPhone 7 Plus 上,新的这颗副远焦镜头提供了更多画质之外的可能性,虽然两位大哥打的难解难分,但这颗远焦镜头却能轻轻松松在不经意间给 Note 7 捅上两刀子。

以这张两倍变焦图片为例。

三星 Note 7 在两倍数码变焦的情况下,文字发虚已经比较严重了,插值算法的涂抹感比较明显,而 iPhone 7 Plus 使用这颗长焦镜头后,你会看到整个画面清晰度依然保持良好。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1

而如果我们放大到 8 倍数码变焦。

Note 7 在文字边缘上已经开始丢失色彩信息,并且给人一种对焦未成功的观感,而 iPhone 7 Plus 虽然同样是数码变焦,但整体画面的稳定性要比 Note 7 强上很多。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2

苹果赢的讨巧,通过 1x-2x 用光学变焦,再到 2x~10x 用长焦镜头提供数码变焦,给手机的拍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给热爱手机创作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构图空间,也使得在 1X、2X 的光学变焦和高倍的数码变焦上的效果比 Note 7 更胜一筹。

Note 7 输在了主摄像头成像质量之外的因素上。

所以我认为 iPhone 7 Plus 依然是今年手机拍照的 NO.1,而如果你是为了拍照而选择 iPhone 7,那么一定要选择 iPhone 7 Plus,因为这颗长焦镜头,很有可能改变你以往的拍照习惯,给你提供更多有趣的拍照体验。

4.屏幕

iPhone 7 上采用了一块 Display P3 的广色域屏幕,并且在系统内部也采用了适应 P3 的色彩管理系统,新的广色域屏幕在部分红色和绿色的显示上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但这块新色域的屏幕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非广色域屏幕和未包含色彩管理的 APP 中,iPhone 7 的色彩优势体现不出来。

但作为老实吧唧的普通用户而言,我只关心最终应用场景的视觉效果,而不想理会当中复杂的色彩转换流程。

所以我选用了 iPhone 6s Plus、iPhone 7 Plus、Note 7 三块屏幕导入 RGB 色彩图片进行直接对比,拍摄用的相机为索尼 A7R 全画幅微单。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3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4

从图片对比和实际日常应用来看,iPhone 7 的屏幕效果提升有限,在大多数场景下,即使 iPhone 7 确实有着更加偏浓厚的色彩表现,但百分之 10 的提升并没有让我觉得这款屏幕相比于 iPhone 6s 时代的更加出类拔萃。

而与 NOTE7 比起来,两者在色彩风格上依然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5

以这张树干的图片为例,无论是背景天空的蓝色,草地的绿色还是树叶的粉色,你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 Note7 表现的都要浓郁的多,而在大部分情况下, Note 7 的屏幕更加深的颜色表现也会给人眼睛以一种压迫感。

作为旗舰机,iPhone 7 和 Note 7 的屏幕在亮度、可视角度、对比度、以及色彩偏离度上都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大部分情况下和 iPhone 6s 并不能拉开质的差距,唯一算的上亮点的也只有 iPhone 7 提高了屏幕亮度后,在阳光下的屏幕显示效果有了提升。

苹果的这块顶级屏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这也不难看出苹果为什么转而在 iPhone 7 上开始做色域方面的文章,手机 LCD 屏幕已经到了一个卡口,再前进的可能性只有在 OLED 或者其他面板技术上做大的改变才有新突破的可能。

另外关于 iPhone 7 色温偏暖,我并不认为这属于产品缺陷,色温和偏色实际上并不在一个轨道上,苹果喜好的 6500k 左右的日光偏暖色温反而更加偏向人眼能承受的范围,同时人眼对于色温的适应速度也是相对较快的,比起偏色等其他重要的显示参数指标,色温表现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对待。

总之,如果你是奔着 iPhone 7 屏幕来的,那么最好不要预期太多,虽然增加了广色域,在色彩表现上确实有进步,但也和你手中的 iPhone 6s 拉不开太多,不要以屏幕的卖点做为购买 iPhone 7 的动力,仅此而已。

5.接口

苹果已经很仁慈了。

几年前,当苹果在 MacBook Pro 上砍掉千兆网卡端口的时候,它没有给用户提供备选方案,唯一的出路就是 WiFi。

而如今苹果大刀阔斧的砍掉 3.5mm 接口的时候,它至少告诉你,lightling 接口还是能用的。

3.5MM 接口迟早要被砍掉,就如过去历史上那么多经典而老沉的技术被砍掉一样。

如果坚持以方便使用为前提,继续保持光驱位,继续保持网口,继续使用 3.5MM,那么无线传输的时代,可能永远也到来不了。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6

实际上在 iOS 10 的系统下,iPhone 的前几代产品,就已经支持 lightling 接口进行音频输出了,为什么到 iPhone 7 才有大动作?

因为苹果还缺少一个范例,一个证明无线音乐是未来的范例,所以 Airpods 诞生了。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也只有苹果能做,它拥有着全世界接受新事物最强的消费人群,有着最强的议价权,这是推动新技术改变的最可靠的保障。

回到这次的 lightling 接口变化对音质的影响。

1.新 lightling 耳机音质有变化,具体表现为加强了低频和动态,更偏流行音乐风格。

2.如果用 lightling 接口转接传统 3.5mm 接口使用高端耳机,音质会出现小幅度下滑,具体体现为推力变弱,声音氛围感变差,这对于期望用转接头来使用旧款 Hifi 耳机的忠实音乐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3.市面上音质型和功能型蓝牙耳机产品并不少,但要使得发烧领域采用的一些多动铁和圈铁技术的耳机进行蓝牙化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7

进步的路上总会有些东西被舍弃掉,大众和精英,苹果选择了前者。

6.三防

我印象中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款三防手机叫 MOTO DEFY(ME525)。

这台诞生于 2010 年的手机,曾是世界上第一台安卓三防手机。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8

它第一次把手机三防转化为了生活段子,并把三防带入了寻常用户的手中。

6 年前,DEFY 的防护等级是 IP67,而如今的 iPhone,同样也是 IP67。

6 年前的 DEFY 不得不把耳机孔、USB 孔防的严严实实的,并在后壳上绑上一大圈的橡胶垫,而如今的 iPhone 你什么都不用做。

iPhone 7 三防的意义在于,它强调手机不仅仅是工业设计品,它更需要在产品不做妥协的情况下,提供可靠的产品使用保障。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19

2016 年的今天,iPhone 7 把三防拉入了全民三防的时代,即使索尼、三星、前几年就曾想做到,但依然不如 iPhone 7 来的这么猛烈,这么直接。

7.奴性

关于奴性,我想聊聊流畅度的事。

我有个在深圳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朋友经常跟我抱怨。

「那些每周上 5 天班的公司员工真是幸福,像我们这种 996 工作制简直是遭罪。」

我对其中的一个词感到非常吃惊,「幸福」。

当一个员工对于正常的工作作息时间表示幸福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奴性,长期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备受煎熬之际,如果他本身能够以正常工作时间生活,这种转变反而成了一种救赎。

流畅度也是如此。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0

从安卓诞生到现在,卡顿就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即使这些年安卓在使用各种手段尝试让安卓的流畅度能够做的更好,但依然离 iPhone 有差距。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手机流畅本来就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长期忍受安卓卡顿后,对于流畅度提升反而演化成为了手机厂商的卖点。

实际上如果站在苹果的角度上考虑,这件事情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手机使用流畅本来就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正常一天上班 5 天的普通老百姓看着 996 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他们眼中的这种迫切幸福所无法理会是一个道理。

所以请理性看待所有把流畅度标榜为卖点的手机产品,它们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回到 iPhone 7 的流畅度表现,一句话总结,就是正常的流畅。

比起 6S 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比起 Note7,依然大幅度领先,无论是打开日常应用,进行各种滑动操作,还是处理照片,进行视频拍摄等操作上,除了动画效果有些许变化,iPhone 7 的流畅表现还是和过去苹果每次发布的新机型一样稳定流畅。

虽然 Note 7 已经是 2016 年目前安卓手机中流畅度非常之高的一款手机了,但和 iPhone 7 相比依然有差距,在日常使用中,稍不留神它就会在某个地方给你来一个卡顿,并且在第三方应用上,这种卡顿更加明显,同时安卓手机越用越卡的通病也没有多大的改善。

安卓的流畅度从过去的 50 分爬到了现在的 70 分,对于一部分用户而言可能已经足够了,但在更多时候,流畅度也是确保手机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安卓家族没有把它完全解决之前,iPhone 7 依然是目前智能手机领域最流畅,可靠性最高的手机,没有之一。

8.iOS 10

聊 iOS 10 聊什么?

聊开放。

与其说 iOS 10 是史上功能改进最多的 iOS 系统,不如说它是苹果目前最开放的系统。

它开放了来电黑名单,一大波第三方来电管理应用霸占 App store,它开放了马达的 Taptic engine API,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可以调用这颗目前手机行业最先进的马达做更深度的交互,它开放了短信接口,一大波第三方应用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它还开放了 Home kit 套件,适配了一大波第三方智能硬件产品。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1

这些大大小小的功能开放构成了整个 iOS 10,而实际上也只有在苹果的系统上,你才能意识到,开放也能算的上是一项创新。

整个 iOS 从 Scott Forstall 转为 Jony Ive 操刀之后,iOS 一直都在把开放作为一大卖点,从输入法的开放、通知栏的开放、Siri 的开放、搜索的开放、到现在硬件底层的开放,苹果在一步一步尝试摸索开放和封闭的临界点到底在哪。

新的 iOS 10 除了我所说的开放上大的改动,在其他地方上的细节改动更多只是一些完善而不是刚需,当然,开放的代价就是 iOS 10 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前,抛开推送升级的用户变砖不谈,这两年 iOS 在开放路上稳定性的下滑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你不曾见到的输入法呼出困难,屏幕息屏失效等情况时有发生。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2

当然,iOS 10 依然有着关键性的优势,就是第三方 APP 的质量,无论是流畅度,分辨率适配,还是软件设计和交互上,iOS 依然远胜安卓,所以即使 iOS 10 依然有这些或那些的不本土化,不人性化,但只要第三方 APP 能够保持它们的高质量输出,那 iPhone 就依然是一部足够诱人的手机。

9.设计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设计。

我一直是 iPhone 6 式金属一体化设计的推崇者,即使过去几年总有那么多高呼 iPhone 4 完美玻璃设计的声音,但却没有能止住众多厂商追随苹果做一体化金属设计的步伐。

而这两年不只是国内,三星也不遗余力的朝着无割裂一体化设计的方向上努力,尝试让手机的前面板与后壳更加的融合。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3

而当今年苹果在 iPhone 工业化设计遇到瓶颈,供应链无法实现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的时候,它选择了缓兵之计。

亮黑色就是这么一个无奈之举,虽然亮黑的 iPhone 7 确实给用户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触感和视觉观感,但它终究只是一种涂层工艺,并没有对从 iPhone 6 就采用的手机结构体系进行根本上的改变。

iPhone 7 已经站在了工业化手机设计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继续走金属一体化的老路,而另一边则是一次全新工艺的再突破。

而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连 Jony Ive 自己都在挣扎之中,常有人说工业设计是带着脚铐跳舞,苹果这金属一体化设计的脚铐已经束缚了它长达 3 年之久了。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4

太多购买 iPhone 的人寻求的是苹果的品牌价值,期望买 iPhone 就像买钻石一样能够凸显自己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地位,而设计,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最有力的强心剂,只不过在 iPhone7 上,我们还没有等到。

10.你该怎么买?

手持 iPhone 6s 的用户:如果你看中了 iPhone 7 Plus 的摄像头,又或者是中意于新的工艺设计和外形,那么 iPhone7 可以考虑入手,其他期望于屏幕、音质、续航等方面有提升的,还是老老实实用着 iPhone 6s 不要想太多。

手持 2015 年之前老款 iPhone 的用户:建议购买,补充了大量之前 iPhone 缺失或者不出色的细节功能,可靠性在历代 iPhone 中属于最完善的一代。

月入 5000-10000 以内的安卓工薪阶层:建议购买,可以采用分期等多渠道,首推 iPhone 7 Plus,相比于现有安卓机依然有着应用体验上的巨大优势。

月入 5000 以下的安卓工薪阶层:不建议购买,在经济不宽裕的条件下,iPhone 7 不是非苹果用户体验的最好选择,相比于有预感的明年苹果大改变,iPhone 6s Plus 更适合这一类人群。

土豪:首选高光黑送亲朋好友。

11.传承

常有人和我说苹果在设计工业上的登峰造极,在用料上的不记成本,认为这些是苹果强大的基因,而在我看来,苹果的强大,来自于他的传承。

9 年前的第一代 iPhone 就规划了只有一个 Home 键的正面交互设计,而 9 年后的今天,这颗 Home 键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依然遵循这一操作逻辑。

而这几年间的国产手机们,从虚拟按键到三大金刚到单一 home 键,它们已经换了好几个模样。

8 年前,苹果收购了 PA Semi 芯片设计公司,并在 iPad 上首次推出了第一代命名 CPU A4,而 2016 年,在 iPhone 7 上的 CPU 叫 A10,苹果用一张表格就能向你说明 9 年间 iPhone 在性能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苹果的大败局?最详细的iPhone 7万字评测-图片25

而这几年的国产手机们,从高通跳到 MTK,从 4 核跳到 10 核又跳到 8 核,他们自己都摸不清 CPU 的型号,消费者们更摸不清。

5 年前,苹果在 iPhone 4S 上发布了 SiRi 语音识别系统,这几年苹果一直致力于对它的优化,并不断的在系统中更深层次的和它进行整合,并把它扩展到了苹果的全平台设备上。

而这几年的国产手机们,在赶上了语音识别的那一段浪潮之后,便把它遗忘了,如今我们只能在系统的角落里发现它们不起眼的身影。

没有传承的技术,他们称不上是技术,只能算是发明。

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在于它能让消费者们相信,对于他们所不了解的新技术,苹果这家有传承的科技公司,能给予他们的产品在新技术功能上最大的保障。

iPhone 7 不是一款惊艳的产品,但它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购买的手机,没有之一。

我不看好 iPhone 7 的销量,因为过去 iPhone 曾经站在 90 分的高度俯瞰下面 50 分的一众安卓,而如今,iPhone 依然站在 90 分的高度,只不过下面的安卓们奋起直追,已经做到了 70 分。

至于结局。

除非苹果在传承上开始妥协,并放弃它一直坚守的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理念。

不然。

苹果的大败局,还远远没有到来。

 
Nruan
  • 本文由 Nruan 发布于 2016-09-22 20:48
  •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N软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