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急需,去年12月30日,20岁的广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菲(化名)在借款平台“51短借”借了2000元。她向对方承诺一周内还清,周息达惊人的30%。据广州日报报道,“当时他们在QQ群里宣传得很好,即使是黑名单也能借到,而且出款时间很快。没想到,等我借完后才被告知,要在一周之内还清,利息是周息30%。”这意味着,她要在一周后偿还2600元。
作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如何保证还款呢?小菲告诉记者,对方在借钱前,要求她提供了个人身份信息、学校信息、父母联系方式和手机通讯录信息等。
一周之后,小菲手头上还是没有资金,此时对方告诉她,可以还利息续借,即只用还600元的利息,又能借一周时间,不过需要另外在平台上打“借条”;同时,她也可以向其他人借钱来还。
为了还款不逾期,小菲按照指引开始疯狂拆借:向另外一个人借款填补上一家的利息;等两家又要逾期时,又问第三家借……到2月底,她已经向20多人借钱,借款总数达十余万元。
与与第一次借钱不一样的是,后面的借钱都是在一款名为“今借到”的平台通过同样的方式借出,而借款的方式则仍是周息30%,但每次借款后需在该平台上“补借条”——私底下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借还现金,然后补打借条。这个借条通过该平台背书,双方都必须实名制,而一旦出现逾期,将由该平台催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借条”并非借多少补多少,而是“借一押一”,甚至“借一押二”。如借款1000元,则需再补一张1000元的借条外,还需补一张1000元或2000元的借条。
在还了上一笔借款的利息后,之前的借条将变成结清,借款人需另补一张新的借条。有一些放款时还要扣除利息后放款,如借1000元,一周内利息为300元,放款人给借款人的金额仅为700元,一周后她需还1000元。
面对越滚越大的数字,小菲慌了神。过年期间,她的所有利是都用来还了款;发现不够之后,连一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她也拿了出来;眼看着还是不够,她还是瞒着家人不敢说,一个人悄悄地辍学开始打工。总共加起来还了超过2万元,虽然如此努力,但欠款却不见减少,仍在不断增多。
广州日报记者发现,短短3个月时间里,小菲通过今借到打的借条总额达42万元之多,虽然有部分作为押金的借条失效,但截至记者发稿时,系统显示她还有11万余元未还清。
3月2日,她的欠款出现了第一次逾期。此后,她开始不断接到电话轰炸和骚扰短信。一些催款信息言语之间更为粗暴。无奈之下,3月3日,她将此事告知了父亲,而此时,她的父母、亲友等开始不断接到催款电话或短信。小菲的情绪临近崩溃,一度产生了轻生情绪。
小菲的家庭并不宽裕:父亲在农村养殖,母亲在做园林工,连小菲的学费都是伯父代交。由于无法面对父母,她一直不敢回家,也没有告诉母亲她一直住在男友家。
3月4日晚,男友母亲致电小菲妈妈让她带小菲离开后,她才知道女儿的地址。说服小菲后,3月7日,小菲妈妈最终在女儿临时居住的酒店里将女儿接回。
昨日,三水警方向本报记者回应称,在接到当事人报警后,警方已经按照行政案立案侦查。警方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借贷市场的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愈加多种多样,骗子的诈骗手段也是越来越新颖,有的手段并不高明,但有的着实考验智商,让人防不胜防。骗子们正是利用人们缺乏金融知识、急需周转资金、银行和监管部门防范不力等有利条件,肆无忌惮地实施以发放贷款为名的诈骗活动。
上述人士表示,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为了获得借款,铤而走险向网络上的放贷团伙借高利贷。放贷团伙与借款人私下协商好借贷利率,以一些互联网金融和社交工具为平台和幌子,完成非法高利贷放贷。事后当事人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逾期,致使债务越来越多,而债权人使用其已经获得的私人信息施压,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高利贷团伙的交易名义上是在互联网平台交易进行,实际上是个人约定,是私下交易,往往以私下约定为准,绕过监管。”警方表示,市民在实施网络借贷时,必须多加谨慎,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遭到网络诈骗。
目前,相关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律师认为,认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承担超过年息24%的贷款利息就已经不受法律保护,小菲在借贷中的利息明显过高,是可以停止向借贷方支付还款。记者提供的情况显示,小菲已经还款已超过2万元,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小菲的还款已经超过高于法律规定的36%的利息,小菲是有权要求债权方予以返还。如果对方拒绝,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追讨。
2017-03-10 16:41 30楼
我也只能为那些大学生感到欣慰 没办法 他们要借 他们要不把自己当人 能咋办咯 我也挺可怜他们的 买什么 自己打工了 现在的姑娘家 我也是真的没设话说了 但愿他们能够熬过去吧
2017-03-09 10:55 29楼
自作孽不可活
2017-03-08 07:30 28楼
???牛逼哄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