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如果能重来 我想重新设计朋友圈

2019-01-1016:22:03来源: 环球科技 评论 20,133

“如果能有重来的机会,我会重新设计朋友圈,把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一个公开展示,而另一个仅自己可见。”1月9日晚,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微信之夜上演讲时表示,当你的朋友圈被更多的好友稀释成为「工作圈」、「事业圈」、「微商圈」,一些矫情、哀怨、触景伤情、自我感慨等情绪都不敢也不愿发在朋友圈里,新朋友的不断涌入和老朋友的关系变化都在加剧这种克制。

张小龙:如果能重来 我想重新设计朋友圈

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在日前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首次公开了朋友圈的数据——平均每天7.5亿人进入朋友圈,平均每人十数次。也就是说,每天朋友圈会有100亿人次进入。

张小龙表示,“朋友圈更像是是一个广场,一个都是你认识的人的广场。在这里的每一次互动都像是在广场上的一次大声说话,这种表达的社交收益会随着你的好友人数增加而增加,但同时也会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听到的你声音而压力倍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谨慎的发朋友圈。”

“当你的朋友圈被更多的好友稀释成为「工作圈」、「事业圈」、「微商圈」,一些矫情、哀怨、触景伤情、自我感慨……等情绪都不敢也不愿发在朋友圈里,新朋友的不断涌入和老朋友的关系变化都在加剧这种克制。”张小龙说道:“如果能有重来的机会,他会重新设计朋友圈,会把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一个公开展示,而另一个尽自己可见。”

张小龙:如果能重来 我想重新设计朋友圈

“在中国,每天有5亿人吐槽微信如何不好,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做产品”

开场之后,张小龙讲了他对于产品的观点,以及做产品的原则。这也是他在这次微信公开课上需要花这么长时间来阐述自己产品设计观念的原因。

他说:“目前微信已经有了超过10亿用户,这意味着每次改动,都会有5亿人吐槽,还有1亿人会‘教他怎么做产品’。”

他指出,不管外界怎么说,都不会影响他对于产品的看法。他认为,很多事情即便他说出来了,外界也不会理解,引申到产品上,在每个人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张小龙看来,其优秀产品观来源于德国博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Diet Rams,后者的10个设计原则是:有创意的、有用的、优美的、易用的、含蓄的、诚实的、经久不衰的、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不浪费太多资源的、少即是多的。

在基本的产品原则基础上,张小龙也进一步谈了微信发展的两个最初“源动力”。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了他对于“工具”的热爱,而微信的属性其实也是一种通讯的工具,它的特殊之处只在于,需要面对的是10亿的用户。

因此,张小龙的观点是,面对海量的用户,微信要成为一个好的工具,就是要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在避免无用功能和信息加入的同时,不断地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陪伴用户很多年”。加长用户停留的时长,反而违背了他对于“工具”的理解和追求。

“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但有很多的好友在里面频繁交流,就会深入到用户的生活。当时微信做了很多改变,每次改动都是一次影响生活方式的过程,是一次潮流的形成。”

第二,让创造体现价值。

微信在早期版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张小龙说,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微信取代之后,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因为短信、邮件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副作用也会随之而来。于是,微信的设想是,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

这其实是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也开始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每一个用户创造价值。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公众号,以及后续的,它们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让每一个个体获得了对外有效沟通的渠道,打断了信息隔断和冗余信息带来的阻碍。

“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张小龙认为,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小程序,实际上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张小龙:微信做是为了让用户在压力最小的情况下记录自己的世界

张小龙说,“曾经在知乎上提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标准答案;后来,自己琢磨了一个答案——沟通,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

“引申到发朋友圈,就是把自己的人设通过朋友圈散发出去,实际上就是推广你的人设,这对于美化自己是有帮助的。”他说,很多时候人们发朋友圈,会在精心挑选照片后发布,实际上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推广人设,图片更利于去传播,而文字的难度很大。不过即便是图片,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是“最好的状态”。

但人们在打造人设的同时,也会遭受到社交压力。

张小龙分享了微信朋友圈的一项数据: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这几年一直在上升,现在是每天7.5亿,每人每天进去十几次,所以总共每天进入的次数是100亿次。这和外界“逃离朋友圈”的说法其实是相反的。

这是因为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规化的社交场所,就和实际生活中的广场一样,每天人们来来往往,相互交流。但随着好友人数的越来越多,交流也越容易被人看到,这实际上形成了社交压力。

所以当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需要更放松的场景,所以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功能就这样出现了。微信的数据显示,有1个亿的用户打开了这个设置。

这实际上构成了两个要素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用户需要通过沟通来打造人设;另一方面,社交压力又会让人对沟通望而却步。这就亟需一个独立于朋友圈之外的新的沟通方式,来实现这样的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推出了“时刻视频”(最近改名为“视频动态”)功能的原因。

张小龙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微信要‘做视频’。实际上,视频只是一种实现社交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朋友圈之外的社交模式;拍摄并不是需求,有了分享这个需求,用户才会拍摄。”

而在“视频动态”中,用户所拍摄的都是其身边最真实的情况,但是和朋友圈不同的是,其他人如果想要看到内容的话,必须点进去头像才能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减轻了社交内容被无意中曝光所带来的社交压力,以及鼓励用户对外发送内容。

“在拍摄的时候参与社交”,是“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所在。用张小龙的话来说,就是“让用户在压力最小的情况下记录自己的世界”。

微信不会更风去做AI

“通过学习,AI医生可能会代替人类医生;但是AI医生也可能会下错指令,或者开出错误的处方。在这个情况下,AI的价值是什么?”张小龙表示,微信不会更风去做AI,而是要落地到实际场景。他还进一步提到,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技术应该默默躲在背后;人们应该思考技术的价值,比如当AI被用到产品里面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他所担心的是,AI作为一个工具,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开始驾驭人类,“对于一个可以驾驭人的工具,我们有很多的担忧。”

尽管如此,他也透露,微信内部正在研究AI有关的功能,之后,微信还会有很多小变化会出现,当然也都是围绕着最本质的一些原则,比如工具功能,比如体现价值等。

第一个小变化,春节期间,企业微信会上线一个红包相关的功能;第二,目前的微信红包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张小龙考虑的是,在其中添加更多情感化的元素,比如可以添加表情等。

张小龙说,“在下一阶段,微信更多的是去尝试有关联的服务;因为微信能够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去年他说过,微信要探索线下精彩生活。未来也会有更多类似的探索。”

“微信在做什么”以及“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两个提问之间,实际上是微信探索自身发展的过程。张小龙说,“与其关注竞争对手,他更关注怎么应对时代的变化,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面对未来,我们很少会觉得威胁来自竞争对手,更多的可能在于我们自己,比如我们有没有不断的突破。”张小龙表示,无论微信之后怎么走,他还是会坚持他对于产品的原则:作为工具,微信是用户最好的朋友;作为平台,微信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

“内部团队说我独裁,其实我也认可。因为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保证产品坚持该坚持的理念。”在最后,张小龙如是说。

weinxin
N软网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观点新鲜独到,有料有趣,有互动、有情怀、有福利!关注科技,关注N软,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 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