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有个经典的喷人句式—— 你 XX 螺旋升天。
之前没多想,但最近托尼看到个事,才发现这句话里居然还蕴含了不少科学原理。
因为有一个叫 Spinlauch 的公司,新搞出来了一个据说是当下最有效率的火箭发射方式。
这种方式很直球,简单来说,就是让火箭螺旋升天。
也许在大家的印象中,火箭发射都是下面这样的:
先用一个发射台把火箭固定好,然后地面人员全部就位,开始倒数 10 个数。
接着点火,利用化学物质燃烧瞬间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火箭垂直推向高空。再通过助推器、程序转弯,让其进入大气层外的预定运行轨道。
整个过程中,地面人员还要时刻监测飞行状态,同步进度。比如我国的北斗三号 GEO-3 卫星时,就能听到 一直有人汇报“ XXXX 遥测信号正常 ”。
最后,看到星箭成功分离( 卫星和火箭分离 ),才算搞定整个发射过程。
但开头提到的 Spinlauch,则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对火箭慢慢腾空的仪式感——
它搞了个长得像鼓风机一样的发射器,能 直接把火箭抡飞。
这个大型发射器内部真空,中心处还内置了时针一样的助推器,可以通过高速旋转制造离心力。
等到动能积攒足够,就可以顺着边上的“ 烟囱 ”,一股脑把火箭射出去。
不严谨地说,传统火箭发射起步像是 铅球, Spinlauch 这边却玩了一手掷链球。
利用高速离心力增加初始动能,理论上自然飞得又快又远。
Spinlauch 离心式发射 ▼
点火式发射 ▼
前不久,他们刚刚结束了第八次试发射。
而第一次试发射还是在去年,当时Spinlauch 在自己的 YouTube 频道发了一个《 初次试发射》的介绍视频,看起来还挺热血的。
但由于第一个视频没展示太多实操过程,不禁让网友心生怀疑。
毕竟这公司拉了不少投资,视频也许是用来糊弄投资人的也说不定。。。
很多网友,也发表了一些技术相关的疑问。
要知道,一个陆地火箭轻则几十吨,重则七八百吨,不用化学点火的方式助推,单纯依靠力气甩飞,听起来多少有点天方夜谭。
再加上真空离心环境中,力的作用大小也会变得相当恐怖,很难保证火箭或卫星不会在发射过程中被“ 压扁”。
《 我和我的祖国 》里潇然来了个 8 倍速,
但火箭可就远不止这个级别了 ▼
重点是,问题还不止这些。
火箭发射涉及的层面复杂,数据庞大,每个小步骤都事关成败,一个视频压根说明不了什么。
所以,有网友 干脆在评论区开启了半嘲讽模式,像下面这个大哥就说道:
“ 先不管火箭的事,你这个视频应该能参加个奥斯卡,拍得好啊!”
这让 Spinlauch 的头顶,多出来一堆自外界的压力和质疑。
好在,前几天他们又发了个视频,算是给自己争回一口气。
因为 Spinlauch终于在火箭上安装摄像头了,可以让大伙清楚地看到整个升空过程。
看得出来,视频里火箭确实是一直在螺旋上升,而且飞行距离也很可观。
右下角那里你屏幕没脏,
是它摄像头脏了 ▼
作为对比,给差友们再看个 SpaceX 星舰 SN15 发射的第一视角。
这个就是传统的陆地发射,显然没那么晕了吧。
主要看右下角▼
而 Spinlauch演示的发射器,叫做 A-33 亚轨道质量加速器,发射时速能达到1600 公里 / 小时,飞往 7620 米的高空。
这水平距离传统单级火箭的 16000+ 公里/小时、万米高空还有点远。
但他们表示,演示时只用了 A-33不到 20% 的功力。
甚至,他们马上还将有个全尺寸的 L100 轨道,比视频里这个大三倍,能以 800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把 200 公斤的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正常使用已经问题不大了。
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其实和火箭的材质、大小、重量脱不开干系( 太重了也扔不动 )。
而与其说这帮人做火箭,倒更像做了个“ 特制导弹”出来。
根据 Spinlauch官网的介绍,他们选用了 碳纤维来制作火箭, 不但硬度够强,能抵御高重力环境,还比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轻得多。
再加上没有了陆地发射需要的燃料等,所以火箭重量会大幅减少,自然也就不用搞个几百吨的大家伙上场了。
如果这事真成了,那这家公司以后怕是能躺着数钱。
甚至,没准以后发射火箭也能像咱们坐飞机一样,高效标准化。
各种科技企业比如谷歌、苹果想发射卫星,直接排队 下个订单, Spinlauch 这边一个接一个射就行。
因为发射流程固定,只需要定制化运载火箭,运行起来,简直就和一杆大型狙击枪似的。无论时间还是成本,都将得到巨幅缩减。
美国的 NASA,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机会。
就在前几天,立马给 Spinlauch 寄了合同,预计今年合作,将其真正投入使用。
但话又说回来,火箭发射,可不单单是把它射出去这么简单。
毕竟火箭只是交通工具,把有效荷载——卫星,这个“ 乘客”安全送达,才是任务目标。
而这一通暴力操作,又是旋转又是跳跃的,如何保障解体时卫星的安全?Spinlauch 的方法又不像推进式一样,发射过程中缺少控制系统动态调控。
万一当天来了阵邪风,或者遇到地 球摄动干扰,又如何保证卫星 100% 进入预定轨道呢?
对于上面的问题,Spinlauch 还没给出更具体的答复,我们也只能静静期待后续了。
不过这种新的技术和想法,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因为,探索太空这么多年,人类已经想了各种方法,来减少发射火箭的成本、风控等问题。
虽然燃料推进式火箭应用范围广,承载力更高,但也确实比较耗费资源,并伴随着一定风险存在,多一种选择绝对不是坏事。
现在托尼期望的,就是未来能再搞一个低成本 的 载人方案出来。
毕竟 Spinlauch 的离心机发射,显然不适合用来载人,就它这个旋转法,搁谁都遭不住。
目前最便宜的选择,估计只有马斯克的 SpaceX 了——
太空十日游,单人票价 3.5 亿。
等不及的差友们,倒是可以先试试这个。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赏